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发布日期: 2023-12-25 22:40:44 作者: 成功案例

  我最近一本书《山南水北》确实与我近年来的生活有关,记录了我在某个山村的一些感受。2000年,我在那个村子里面盖了一个房子,阶段性地去住一住。那里确实是山之南水之北,林木丰茂,至少现在还丰茂。记得我刚去的时候,一位记者朋友跑到乡下找我,说这一个地区确实不错,但是你这是不是同现代化背道而驰了?当时我笑了。我说,你在广州当记者,呼吸着比我这里糟糕得多的空气,喝着比我这里糟糕得多的水,为什么你那里就一定是现代化?而我享受着好空气、好泉水、好蔬菜和好瓜果,还享受着比较自在和安宁的生活,倒不是现代化?你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吧。

  这一问,把他问住了。可见有一个逻辑前提我们应该澄清:金钱与经济是不是生活的全部?广州是中国发展非常快的城市,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也都成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它们确实正在现代化。但也有一些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比如在广州血液检查中,人们发现中小学生血液的含铅量大大超标。空气污染也很严重,以至很多广州的朋友都知道,早晨参加户外健身活动反而危险。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

  这就有了我们常常面临的选择,也是我经常向农民提的问题:你要命还是要钱?目前一些农民暂时想清楚了,但我们好多官员、商人、知识精英还经常犯迷糊。他们常说“以人为本”,但做起事来多是“以资为本”。“以资为本”,会把人分成购买力强和购买力弱的三六九等,并由此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资为本”,会把生态环境当做一种有价或无价的资源,利用起来不顾社会后果,只要这种利用有助于资本扩张和经济发展。

  其实,作为一种生命体,人第一步是要空气、水以及阳光。这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是大自然平等赐给每个人的免费财富。但我们的某些理论表述和官方政策常常无视这一条,只考虑GDP。有些权贵人物甚至只考虑几个非法所得的小钱。他们往往会说,有“资本”才有“人本”,钱多才能幸福。这种观念通过大众传媒已给大家一次次洗脑。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不,不是这样。至少在很多时候,GDP与人的幸福并没有必然相关。倒是生态环境破坏得很厉害的时候,GDP可能会相应升高。比如空气不好了,人们就建氧吧,一建氧吧,GDP就会得到提升。再比如水质不行了,大众就喝瓶装矿泉水,一喝矿泉水,GDP肯定又上升。再比如人居环境恶化以后,人们就要千方百计往外跑,去旅游区度假,于是航空业、宾馆业、餐饮业、汽车业、旅游业等等的GDP肯定更上升了。由此可见,“资本”活跃的时候,“人本”反而可能受到威胁;GDP升高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品质反而可能在下降。这种高消费、低质量的生活,被当做现代化的生活,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我曾看到一个统计资料,资料显示美国人出现心理障碍的比率是23%,而这个比率在印度是5%、在非洲是2%。美国不是最有钱、GDP最高、最为都市化吗?为什么心理问题反而更多?这里面有很多原因,而都市化以后过于拥挤和紧张的生活,由钢铁水泥扭曲了正常生态的生活,可能是其中一条。

  当然,有了雄厚的资本,可以改良生态。这也是人类的有效经验之一。我们并不是一看到钱就神经紧张。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所谓改良只是转移,只是生态代价的不平等再分配,比如洋垃圾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比如富裕地区的森林保护以贫穷地区的森林滥伐作为消耗替代。

  因此,从总的方面来看,要保护我们的生命,应真正从每一个细节上来落实“以人为本”,我们该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低消费但高质量的生活,即上世纪6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倡的“低物耗现代化”。中国人从国情和传统出发,在这方面应该大有所为。换句话说,中国实现人均GDP超过美国,充其量只是对世界的一个小贡献;如果中国能找到一种低物耗现代化之路以区别于美国,那才是对世界的一个大贡献。

  人不是一般的生命,是有文化的生命。文化是怎么来的?似乎是一些学者、作家、艺术家、宗教家折腾出来的。其实这一看法过于肤浅。

  往深层次看,所有文化形态后面都有某种生态的条件和诱因,广义的生态元素,包括地理、气候、物种等等,参与了对文化形成的制约和推动。比如奥林匹克比赛,该比赛源于古代欧洲,后面就有生态原因,有游牧群体崇拜身体和争强斗勇的一些习俗特征。田径、射箭、赛马等等,练出男人的一身肌肉疙瘩,这与游牧人的战争、迁徙、娱乐等密不可分。比较而言,中国人在奥林匹克这方面先天不足。因为古代中国人享受着宜农宜耕的自然条件,以农耕生活状态为主,不会像欧洲人那么好动和好斗,而是喜欢坐下来扎堆,喜欢喝茶聊天和吟诗作对。投枪、铁饼、击剑、马拉松等,中国古人玩不了,也不会感兴趣。

  我在这里不是主张地理决定论和生态决定论,但考察文化如果不关注生态,肯定是一种盲目。什么土壤里长什么苗,什么生态里长什么文化,从这个方面出发才能更好地揭示文化的成因和动力。

  不仅民间传统文化后面常有生态原因,现代文化也是如此。美国人特别擅长发明机器,科技和工业特别发达,生态就是诸多幕后角色中的一个。往远里说,欧洲人到达北美洲的时候,一是打仗,杀了不少人;二是带去传染病,病死了不少人。五千万印第安人从北美洲消失,整个大陆有点空空如也。作为生态重要一环的人口,出现了锐减。那么有活儿谁来干?没办法,他们就买奴隶。买了奴录以后还不够,就得自己干。很多老一代美国总统都是自己盖房子,自己当木匠,以至现在很多美国人还是特别勤劳,节假日里都自己修整草坪。我们常说中国人勤劳。其实中国人总体上来说比不上美国人勤劳,比如富人大多不会去修整自己的草坪。这里的前提之一是美国的人手少,人工贵;中国的人手多,人工廉。欧美新教主张“劳动是最好的祈祷”,其生态根据也是他们人口不够多,比如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总人口还不到一亿。

  接下来,发明机器当然是解决人手不够这一难题的更好办法,美国人因此发明了很多机器,连开酒瓶和削苹果都有机器,福特汽车、波音飞机等更不用说。欧洲人喜欢听歌剧,美国人就折腾出一个电影电影就是艺术的机器化。欧洲人喜欢泡酒吧,美国人就折腾出一个麦当劳麦当劳就是饮食业的机械化。在这一方面,很多欧洲人还产生了文化抵触,觉得美国佬是一些机器狂。

  麦当劳也好,好莱坞也好,是美国机器文化的一种特产,因全球化而扩展到全世界。凭借现代交通和传播的技术,这种文化横移现象在当代特别多,特别快,构成强大的潮流。因此,就当代都市文化而言,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相对来说变得比较模糊。不是吗?我们不是牧民也可以跳舞,不在西藏也可以信奉活佛,不在美国也可以吃麦当劳,我们似乎有理由忘记生态这一档子事。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文化赖以生长的某些生态条件虽已瓦解,但现代都市文化的复制化、潮流化、泡沫化、快餐化,并不总是使人满意,相反正在引起各种各样的和反抗。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人们显而易见,这种多样性和原生性的减退与全球性都市生态单一化是同一个过程,与高楼、高速路、立交桥等人工环境紧密关联。生态与文化的有机关系,在这里也许恰恰可得到一个反向的证明。

  在另一方面,当我们正真看到很多文化创造者坚持多样性和原生性,用独特来对抗复制潮流,用深度来对抗快餐泡沫,他们总是会把目光更多投向自己的土地、自己特有的生态与生活、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资源。一些被都市从自然生态中连根拔起的人,似乎正在重新伸展出寻找水土的根须。

  他们会成功吗?我们还可以观察。逐渐趋同和失重的现代都市文化,会不会是我们人类文化的终点?我们也需要继续观察。

  1999年,天涯杂志社在海南召开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座谈会,产生了一个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南山纪要》,后来有了英文、日文、法文等各种译本,在人文学界有一定影响。当时我们就在会上提出,环保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首先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我们要问的是:是谁在破坏环境?谁在从这种破坏中获利?是怎样的体制和思潮在保护这种破坏?

  解决环境问题确实需要技术,也需要资金。问题就在于,全世界现有的资金和技术已足以解决人类喝水的问题、呼吸空气的问题、食品安全的问题、土质恶化的问题等等,但是没解决。为什么?美国那么有钱,但退出《京都议定书》,为这一点还同英国盟友闹矛盾。几年前有美国国防部一个秘密研究报告泄密。这个报告说,全球温室效应继续加剧,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导致大西洋暖流停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全球气候激变,雪线大步南移,英国有几率会成为另一个西伯利亚,荷兰可能全部沉没,如此等等。我看过地图,发现雪线将抵达中国的武汉,长江以北将一片冰天雪地。美国这个报告使很多人震惊。英国首相布莱尔看来也很关注这个报告,从英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一直向美国总统布什施压,希望美国回到《京都议定书》,采取行动降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布什觉得美国反正不会变成西伯利亚,所以不着急。这也是现在很多中国人的行事逻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高于一切。我在乡下时看到有些农民对林木乱砍滥伐,感到十分无奈。因为木材的行市一涨再涨,于是任何劝说和禁止都没有用。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卖原料,赚了小头;政府有关部门收费,赚了中头;商人倒卖牟利,赚了大头。大家组成了破坏环境的利益联盟。至于造成的恶果,谁都没去想。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点,就会发现我们这些局外人,包括很多对此深感痛心的人士,也可能是这一恶行的帮凶,甚至是隐秘的元凶,比他们的过错责任小不到哪里去。为什么这样说?我得解释一下木材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据我的了解,村里农民砍下来的木材,一部分拿去给小煤窑做坑木。这个我暂时不去说。木材的另一个用途就是送去造纸。中国眼下的纸张需求太大了。一个月饼可以有六七层的包装,要不要纸?一份报纸可以上百个版面,要不要纸纸张需求旺盛,木材自然出现高价位,农民的砍伐狂潮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如果大家都少一些愚昧和虚荣、少一些贪欲,这些非必需的产业就不攻自破、不限自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实现一种绿色的消费,首先要有绿色的心理,尽可能克服我们人类自身的某些精神弱点。

  在这一方面,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思想资源其实是很宝贵的。佛家戒杀生,说出家人不能吃肉,客观上就有一种环保作用。因为摄取同样的热量,所需要的谷物如果是1,那么通过饲养动物所消耗的谷物大约就是14。两者差别非常大。我们在这里不一定要提倡素食,但没有必要的大鱼大肉海吃海喝,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无谓地增加了生态压力。这是一定的。古代道家主张“见素抱朴”,“顺其自然”,对大自然采取非常尊敬的态度。《礼记》里还具体规定不能伤青苗,不能伤幼畜;规定不招待客人就不杀鸡,不祭祖宗就不宰羊。《吕氏春秋》里还规定春天不能进山伐木等等。这些都是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主流知识界很急切,一心追求强国富民的,所以戴上有色眼镜,把本土文化传统不分青红皂白地妖魔化,一篙子打翻一船人。他们以为这样做才能“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大家才能幸福。其实,前人不是傻子,也在追求幸福,并没有愚蠢地否定“人本”。之所以反对贪欲,其宗旨正是朴素的人本主义。他们指出“欲以害生”,就是指出贪欲将危害生命和生存。这有什么不对呢?看看我们的周围,过分的饮食,过分的男女,不是正在损害很多人的健康吗?把环境破坏完了,把资源消耗光了,人类还能活到其他星球上去?

  只有共同的幸福、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慢慢的变多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我们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才有希望。

上一篇:我国木材产值最高的十大省!

下一篇:手机游戏下载-手游排行榜-皮皮游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