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料下载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3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发布日期: 2023-11-25 10:17:34 作者: 资料下载

  2021年8月21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体系”、“东北水源涵养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北方防沙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3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肖文发,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凤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研究员张会儒,辽宁省林学会研究员代力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邓红兵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体系”项目针对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问题以及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屏障区生态安全评估技术、基于屏障效应核心区识别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和旨在提高屏障区生态安全的生态服务格局优化技术,形成了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体系,为我国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主要创新点如下:提出了基于ECO服务流的屏障效应关键区识别技术,采用ECO脆弱性和服务可持续性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不同屏障带内生态安全格局评估的指标,形成了国家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技术;提出了基于ECO服务-社会经济-生态安全三者的空间耦合关系的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该成果具有原创性,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东北水源涵养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项目利用ArcGIS平台,通过优化水文流动模型和水资源安全评估方法,识别了屏障区内为区外供水的区域和水资源供应量,在考虑区域水资源供需安全的情境下确定了关键的供水区域;细化了东北屏障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提出了针对不同生态安全问题和生态服务需求的水源涵养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和方法。共识别关键流域689个,总面积约为23.9万km2,约占东北森林带面积的38.96%。优化后核心区水资源供给能力提高了10.5%,固碳释氧提高了7.9%。主要创新点如下:结合水流动模型,考虑水资源供给和需求,提出了区域供水流域定量识别技术;基于屏障效应提升的土地利用优化,提出了权衡水资源涵养与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格局优化技术。该成果具有原创性,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跨区域水流动模型应用于生态格局优化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方防沙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技术”项目解析了以干燥度指数为核心的区域气候特征和以NDVI为基础的自然植被分布的关系,划定了不同生态安全等级区域,构建了区域生态脆弱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相结合的防风固沙屏障区生态格局优化技术。主要创新点如下:基于干燥度指数等指标,确定了不一样的区域适宜的植被类型,提出了北方防沙带自然植被恢复潜在区划或类型;利用敏感性-压力度-恢复力模型,结合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构建了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的北方防沙带生态安全格局。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参加会议的专家都同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等单位的3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楚雄州气候局科研项目经过科技成果点评

下一篇:天气预报